10+10  

 

如果給你五分鐘,讓你用影像說跟台灣有關的故事,你會想說什麼?

看完了10+10,其實心中很激動,因為很多段讓人非常驚豔,驚豔到我很想當場起立鼓掌,這部電影用影像做譜,讓台灣20個重要導演用最有個人特色的方式來講自己心中的台灣故事,整個組合起來的色彩確實非常動人。

且我喜歡10+10的編排方式,以鄉土溫暖的重量級導演王童開場,揭示台灣鄉村的人情小趣味,接著是吳念真、魏德聖、鄭文堂、沈可尚等以"鄉"為主題的一字排開,接著是王小棣的城鄉交接,然後就行到了城市裡,陳玉勳海馬洗頭說著人世愛恨、然後是張艾嘉的死亡與救贖、朱延平的弱勢、陳國富的城市傳奇、張作驥、侯季然的歷史、鄭有傑的政治現實、戴立忍及鍾孟宏城市的孤獨與暴力、楊雅喆、蕭雅全、陳駿霖訴說城市的溫暖與可愛、最後以侯孝賢的牽起三代溫潤感做結(唯一我擺不進譜系裡的是何蔚庭的100)。

 

整個情緒非常完整、議題連接有其節奏,很喜歡!

 

當然也很多段是覺得無法喜歡的,就像我在短感上面講的,如果每個人只有五分鐘,我偏愛能說一個完整故事的,而不是一個只能提供一個美好意象給我的導演。我是劇情導向的啦!

 

先來選出前五名

一、《潛規則》Unwritten Rules

  導演:鄭有傑

二、《謝神》 The Ritual

  導演:王童

三、《初登場》The Debut

  導演:陳國富

四、《有家小店叫永久》A Grocery Called Forever

  導演:吳念真

五、《海馬洗頭》Hippocamp Hair Salon

  導演:陳玉勳

 

喜歡的原因如下:

一、《潛規則》 在20個導演之中,我想給鄭有傑第一名,且讚他鬼才!

 

 

潛規則的劇本幽默令人拍案叫絕、導演做工工整,整個作品完整又精彩。雖然只有短短五分鐘,但每個角色各安其位,各有其不可取代性及象徵意義;每句台詞都不浪費,麻辣犀利,句句反諷電影人面對大陸市場的無奈。如果向錢看,只好拆了國旗,拆了國旗的人,居然才是「拯救台灣電影」?結局更是讓人一邊撫掌大笑、一邊心中微酸。

 

能夠在一部以「台灣代表導演」為號召的電影中,敢這麼精準、這麼犀利又坦白的直指台灣電影人面對國族意識及市場利益拉扯的荒唐突梯,如果不是非常敏銳、非常大膽、非常幽默、且又非常有組織及導演功力,絕對不可能辦到!鄭有傑在10+10裡表現最為亮眼、前途無量!

 

二、《謝神》《有家小店叫永久》

這兩者給我的感覺很類似,都是鄉村情調的溫暖小品,之所以比較喜歡王童的謝神,只是因為情緒上比較有轉折,最後讓人哈哈大笑;而有家小店叫永久則讓我懷念起阿嬤,差點掉下眼淚來。老人家那種面對凋零失落的無奈與堅持,吳念真是真的非常會捕捉。

 

三、《初登場》

明星的後台傳奇是永遠的都市傳說,喜歡這個故事也是因為劇本帶有一種結尾轉折的漂亮驚喜(原來是小鄧!),且我喜歡這段的氣味,演老女星的曾佩瑜聲音表情非常迷人,讓整段充滿了濃濃的復古味。雖然只是一個非常小的故事,但導演卻說的非常好,有懸疑、有味道、有溫度、有驚喜,完成度很高。

四、《海馬洗頭》

陳玉勳從熱帶魚開始就是一個非常歡樂的導演,而海馬洗頭的胡說八道程度讓人有一種看周星馳電影的惡搞快樂,柯一正老大一臉正經的說「洗壞了」,李烈臉上的痣、柯宇綸一臉欠扁的痞樣,海馬的蠕動讓我想到熱帶魚裡文英阿姨扭來扭去的白蛇舞,整體結合成一部歡樂又有點恐怖的小品,整體完成度高,劇情一波三折,看完了心情愉快又有點酸,超喜歡!

--------------------------------------------------------------------------------------

講完了心中的前五名

再來講其他喜歡的、沒那麼喜歡的、與不喜歡的

 

一、其他喜歡的(沒有分名次)

1.《老人與我》

Old Man & Me

導演:鄭文堂

 

我喜歡老人與我,尤其是每個鄉親的面孔,還有老人的獨白「我只是一直走,然後,我想起我老婆….」,那種寧靜孤獨,卻又溫柔溫暖的況味,非常動人,但總覺得結尾少了什麼,差一點點?我不知道,總覺得應該有更大的餘蘊才是。

 

2. 《到站停車》

Bus Odyssey

導演:沈可尚

 

用黑白的色調說一個令人倒抽一口冷氣的故事,有一幕公車停在鄉間,稻浪隨風起伏,那簡直就像畫一樣的景緻,故事不看到最後看不出來玄機,很令人驚喜,但不懂的是為什麼要用謝欣穎當主角,演一個循規蹈矩的公車司機?她怎麼看,怎麼都不像鄉間公車的司機啊,以致於有了遺憾。

 

3.《1949穿過黑暗的火花》

Sparkles

導演:張作驥

 

很喜歡張作驥的拍的戰爭場面,因為那個視角徹底的與好萊塢不同,是一種非常「逼近眼前」的血淋淋視角,小女孩的穿越又是那麼的不真實,以致於變成了真實與魔幻交錯的場景,正是張作驥最擅長的說故事方式。之所以沒有列入前五?大概是因為我喜歡簡單一點就可以說完一個故事?????

 

4. 《回音》

Reverberation

導演:鍾孟宏

這個確實太威了!尤其讚的一幕是霸凌別人的國中生被黑道打爆頭後,血一滴一滴的回音,還有爬過去的那隻舔血「螞蟻」,令人頭皮發麻,整個寒起來,超點題的啊!鍾孟宏絕對有拍恐怖片的能力,那種壓力一點、一點的扭緊,緩慢堆疊最後爆發的恐怖片敘事方式,他超會的!

5. 《唱歌男孩》

The Singing Boy

導演:楊雅喆

愛唱歌的男孩有著潔白的牙與陽光的笑容,女孩則是單眼皮,有著乾淨的長相,老師打人時歇斯底里的痛吼「教不會!教不會!教不會!」讓少男少女想要逃離的理由變得單純可愛,幾乎像是夢想了。這段有一種藍色大門式的青春夢幻,不論是顏色、夏日的光線、小主角的長相,都真的像一首歌。很可愛。

--------------------------------------------------------------------------------------------------------------

 

二、還好的(沒有分名次)

1.《諸神的黃昏》

The Dusk of the Gods

導演:張艾嘉

 

之所以沒有很愛這一段,是因為話太多。語言太多了,會變得干擾影像的感動,我喜歡這個故事,殺人犯後來把被害者想成了救贖,才能夠得到原諒,不害怕面對死亡。畫面裡飛舞的蝴蝶、女孩與男孩青澀卻美好的面容,監獄裡斜斜的陽光,繪畫、書寫,都很美、又哀傷又溫柔,但我覺得張艾嘉似乎太想說服我們相信故事的來龍去脈,太想叫我們與教誨師感同身受,以致於用了大量的旁白來補助敘述,反而覺得沒有必要,很多段落,靠鏡頭我們已了然於心,再加上語言的話,變成了累贅。

2.《登場》

Debut

導演:魏德聖

我太愛慶台大叔了,但這一段顯然就是魏德聖沒有空交作業,把參展畫面拿來剪剪,再叫大叔用母語口白而已,不過很厲害啦,如果叫我在百忙之中交作業,我還能交出這麼有深意又可以簡單完成的作業,只能說這學生很會取巧很聰明啊!

 

3.《小夜曲》

Green Island Serenade

導演:侯季然

其實小夜曲的開場我好喜歡啊,我喜歡當樂隊整備完成,音樂響起,鏡頭帶到女主角的那剎那,飾演紀露霞的年輕時期的女演員找的非常好,雖不是萬般美麗,但長長如飛扇般的睫毛,低首斂眉莊重的神情,輕啟朱唇在一種神聖的、精緻彷彿天使的光暈之下緩緩唱出這首動人的歌,那一刻真的美到讓我輕輕打顫。但之所以沒那麼喜歡,可能就只是單純我的劇情偏好而已,我喜歡說一個有起承轉合故事的段子啊。但這是一個很美好的美感經驗。

 

4.《有一好沒二好》

Something’s Gotta Give

導演:蕭雅全

穿著小禮服的少女衝進正在打烊的內衣店,因為她的Nu Bra扣環斷了,店員有兩個選擇,請她出去,或是解決她的問題….?(摘自開眼電影網)

這個故事很可愛,但是有點不夠準確。我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我有點搞不懂這一段的主旨是什麼?你想告訴我們什麼呢?是當女人很兩難?是世事難兩全?還是都想講一點?如果都想講就太貪心了,如果只想講後者,又太輕了,總之我覺得是一段可愛卻拍的不夠精準的故事。

 

5《黃金之弦》

La Belle Epoque

導演:侯孝賢

我一直沒辦法喜歡侯導,是因為他太耽美了,耽美到有時候妨害敘事的流暢。其實這一段充滿了溫潤的人情、歷史的溫度、還有一種台灣特有的氣味,很美的一段,但是如果是侯導,想拍出這種東西應該是小菜一碟吧。

 

6.《KEY》KEY

導演:戴立忍

這一段是用桂綸鎂當女主角,我看完的解釋是,一個不想回家面對孤獨的女生,在大樓底下遲遲不肯回家,只為了想要多擷取一點人的溫度,最後逼不得已才回家去面對孤單。不過也許本片真正的意思也不是這樣,不管怎麼說,戴立忍有點懶惰,總覺得他只是想拍一部可以讓他盡情捕捉自己女友各種角度的美麗的戲:P,但其實整部戲想說的事情很模糊?(我很壞?)

----------------------------------------------------------------------------------------------------------------------

三、不喜歡的

1.《釋放》

Destined Eruption

導演:王小棣

台東鄉下,隻身出外過夜的女人,驚覺房裡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以默片與有聲片的對比,呈現城鄉的差距。(摘自開眼電影網)

其實也不是真的不喜歡這一段,只是覺得我也一直沒辦法喜歡王小棣,因為她不喜歡把事情講清楚。我很喜歡這段城鄉對比的構想,尤其是當青年指責女主角都聽不懂的留言是竹子被風吹過、是阿嬤的咀嚼,或其他的東西時,那種現代人與山林遠離的可笑,是很棒的對照。但我不明白的是,用一個看起來意圖顯然不良的青年、再配上結尾的大地震,到底妳要說什麼呢?

這種不懂,跟戴立忍的KEY那種餘韻繞樑的多義性不同,而是一種全然曖昧混沌,因果不清,意指不明的不懂,身為觀眾的我,不喜歡這種不負責任的多義性。

 

2.《無國籍公民》

The Orphans

導演:朱延平

 

其實我看完這一段以後,可以確定朱延平真的很努力想要拍好一部電影,他誠意十足,且調度場面、指導演員、組織畫面也都沒有問題,這部戲裡,小甜甜的演技也非常令人驚豔。有問題的卻是朱延平的敘事邏輯。他總是太直白了,而且總以為濫情就是動人、非常誇張的撒狗血觀眾才能被觸動,他不懂得蘊藉、埋梗、轉折、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敘事之道,看他的電影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明明就是「一根腸子通到底」的人,才走到門口就看到後門了,卻硬要在路中間放一隻斷了腳的狗、瞎了眼的貓、失去家園的老人、失怙的幼童來搏取同情,但你會覺得很累,何必這樣呢?明明人的情緒就不是這樣組成的,明明你有說好故事的元素啊。唉,大體是如此。

 

3.《100》

導演:何蔚庭

不喜歡100,只是單純覺得太懶惰了:P,就算找到了一個百歲老爺爺,但單純紀錄他的一天是怎樣?那其他想破頭拍劇情的人是傻子?我說過我是劇情導向啊。

 

4.《256巷14號5樓之1》

LANE 256

導演:陳駿霖

不喜歡這一段,是因為覺得很刻意,卻又沒有那個效果,想用搬家的過程,暗喻感情如同吊在空中的洗衣機一樣情牽一線,很容易摔破,但是洗衣機搬的過程太久了,令人有點不耐,而且男女主角的對話也很硬,最後那句「我相信我們可以」也沒啥說服力,總之還好最後洗衣機摔了,不然這一段一點驚喜也無。

以上。不負責憤青亂看亂評,歡迎討論來著。

不過,我還是推薦大家去看哦,看完10+10以後,真的頗為感動呢。至少覺得,原來台灣可以說好一個故事的導演,其實很多啊,於是對台灣電影有了新的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ning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