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後來人們就說文字可能快死了。
                                                                               
  因為圖像太發達,因為影像比起文字來得簡單易懂
                                                                                
 所以,很多人預言著文字快死了
 我們的小學生文字能力越來越爛,聽寫不會寫成語,因為用自然注音所以錯字連篇。他們漸漸失去組織文字的能力.他們只會言說,卻不會作文,他們只看圖片,不再閱讀。
 
 於是,人們說文字要死了。
                                                                               
 可是有一種人很努力的,想要捥救號稱瀕死的文字。
 
 他們想用最原始的,說故事的方式,想盡了各種辦法要告訴與文字越來越遠的人們,文字裡的精怪魔魅是圖象那說白遠遠不及的,文字是魔法,可以交織出炫爛的風景、成就深刻的心靈、紀錄幽微的罅隙、喚醒遙遠的幽靈,你可以用它描摩出無能言說的狀態,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去創造、連接字與字之間的空白,那裡可以無限大也可以無比窄,你以生活的溫度浸潤它們,直到你進到字字之間,它們也進到你的生活裡,你們兩兩交融成奇異的經驗,它們以你生活的本身重新賦形,但在活生生之上又再度給了你想像的能力。
                                          
你因為文字而可以飛翔、
同理,文字也因為你得以重生。                                     
 
是的,我說的是兩本書的作者。《偷書賊》與《第十三個故事》。
 
先從比較久以前的來說好了。《偷書賊》是一本簡單的故事,我一向很討厭納粹的故事,但這本卻是令我讀起來最舒服的納粹故事。
 
在這本書裡,主角不是死神,不是小女孩,不是她的爸爸媽媽,也不是猶太人,主角是文字。
 
這是一個簡單的原理,如果我想告訴你孝順很重要,講十次「孝順很重要」不如講一個「臥冰求鯉」的故事。
 
偷書賊的功能大概就是這樣。我們單純的撇開裡面人性及死亡有多麼寬容溫暖的並存不談,我們也不談作者把人性可以多純潔又多邪惡,同時對比得多出色,我們可以只是單純的說這一個贊頌文字的故事,這是一本為文字立傳的故事,這是比文字學還要崇拜文字的故事。這是一個簡單的,用文字說「文字有多溫暖多重要多麼有用」的故事。
 
於是文字在故事裡,是安定人心、是偷渡關懷、是連結憂傷與愛意、溫柔與單純,是像小女孩一家人救苦難的猶太人一樣那樣堅實、美好的載具。作者以同理及寬厚給了文字神性,它讓這本書有了洗滌的效果,它不是聖經,但在閱讀時你會如同參與一場淨化的儀式,你會因故事結局心痛而流淚,但當流完了淚,你會覺得自己乾淨又明朗展開成小小的孩童,純澈的願意多信仰世界上美好的一切。
 
重點是,它一點也不做作,文字也一點都不華麗,我覺得作者也以樸實又幽默的文字在做最簡潔的敘述,同時展現文字最單純的作用-說一個好故事,感動所有人。
 
這是頌贊文字的一種方式。比較單純的一種。
 
另外一種,比較複雜,是我剛啃完的《第十三個故事》。
 
你一定知道某一種類型的電影,例如,例如很多大明星的《瞞天過海》好了,雖然它不是拍得最好的一部。但這無疑是一部,沒有要說多深刻的感情,只是要簡單的說一個讓你目不暇給的故事,情節一個套一個,每一段都有的有點熟悉有的有點陌生,很多的計中計,不到最後一刻你不知道真相是什麼,但在故事裡,你明星也看了、解謎也玩了,最後結局也明白了。
 
我們可以這麼說《第十三個故事》就是類似這樣結構的故事(當然,高明了太多)。黛安.賽特菲爾德是這樣的一個作者。你可以姑且稱她為文字召魂師,這位大學教授女士,熟讀各種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為背景的古典或新派文學,你在閱讀時就像看到一部充滿諧擬(parody)的混血劇,你在裡面看到了簡愛、看到了小婦人、看到了理性與感性、看到了福爾摩斯、看到了科學怪人、看到化身博士、甚至看到了更新的紅髮安妮及百年孤寂。重點是,書裡的主人翁也恰巧(?或說精心安排)是十九世紀小說迷,她在故事裡不時與古書及古人對話,而我們藉由閱讀這本文字也不斷的被召喚我們閱讀這些小說的經驗,你會想盡辦法去拼湊細節,就像在看無聊的驚聲尖笑系列電影你會想盡辦法去指認這些拼貼是來自於哪一部電影一樣,你想指認出書裡的哪部份情節是來自於哪本書的哪一個場景,但重點是書裡的主角也是,她也想藉由指認出某些熟悉的情節來拼湊出秘密的真相。
 
於是,當書裡告訴你,對熱愛閱讀的女主角而言「閱讀是一場奇異的體驗、閱讀是與過往鬼魂的對話」時,你幾乎無庸置疑的同意了。因為你正在體驗被鬼魂糾纏中!
 
這是一場多奇妙的旅程。因為書裡的主角後設之後,你本身再後設她的經驗。
 
尤其是,故事的本身讓你幾乎沒有辦法放下書本。如果說偷書賊的作者是天使,第十三個故事的作者就是魔鬼。
 
她讓你以閱讀的文字為閱讀,但同時閱讀的本身又是另外一種特異的閱讀。她讓你一邊著迷於解密的旋渦,不停的追下去,就像看每本福爾摩斯一樣想從那晦澀、陰冷潮溼又多霧的英國鬼冬天裡拼湊出真相,但一邊又無法控制寒毛倒豎的回憶起簡愛裡那深不可測的莊園秘密,像鬼一樣陰魂不散的男主角之妻,在夜裡發出恐怖的嚎叫;或像讀化身博士或科學怪人一樣,從那些人性裡最卑微醜怪的變形裡發現令人傷痛又可怕的真實。
 
你一邊閱讀情節本身,一邊被閱讀所扣連起的所有可能作品經驗所騷擾,它們與一個接一個,與書本文字合力建構起一個魔幻特異的氛圍,是開膛手傑克那樣的背景加上紅髮安妮的少女奮鬥,還有百年孤寂裡纏繞死亡與亂倫不正常的大宅院、與簡愛裡充滿秘密陰溼與死亡一線之隔的瘋狂與愛混合少女的孤獨寂寞,它們有時是輪番出現,有時是一起上,你被迷惑、被擾亂、被搞的心神不寧,但更可怕的是,你根本無能放下書本,因為你想知道故事的真相!

書中主角在拼湊真相,而你也是,同時你也在拼湊記憶與熟悉的每個故事,以便這些線索幫你回頭/比主角更早一步的拼湊出真相。
 
於是你一拿起書,便知道是萬劫不復。它讓我連續二個晚上三點才睡覺,非看到結論不可,而且看完後還惡夢連連。明明裡面沒有出現任何真正的鬼,但那詭異的閱讀經驗已經召喚出太多潛在我自己記憶裡的幽靈,後來我只好被自己嚇死。
 
你說,這位作者不是文字召魂師,她是什麼?(好吧她是個鬼)
 
她以文字展現出原來可以玩弄讀者、玩弄經驗、玩弄閱讀、玩弄文字及這四者交互化學作用到多神奇令人瞠目結舌、眼花撩亂的程度。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在賣出的時候,應該貼上「危險物品」的標示,並清楚載明副作用與「無誠勿試」的字樣。
 
她展現出文字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那種把人最熟悉卻又陌生的閱讀記憶與想像都連結成巨大魅影,所開展出來的世界,絕對是影像一語道破所無法演繹的。
 
連現在,我只是寫閱讀感想,都還可以讓我半夜三點才能睡覺。(我還沒洗澡呢)
 
我只能說,我感謝有這些作家的存在。因為他們,我們見識到文字的魔術,見識到文字最美好芬芳的光澤,因為他們的努力,不管以後文字會不會死亡,但她都曾最美麗斑燦目眩神迷的存在過啊。



這兩本書

第十三個故事 The Thirteenth Tale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1915



偷書賊 The Book Thief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69866

(打完才發現,原來它們的譯者是同一個人呢,也許我會把它們放在一起,也是因為冥冥之中它的文字氣味因翻譯而類同?這又是閱讀之後另一個互相指涉的神異經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ning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