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都知道,我一向很喜歡小人物的生活感


我覺得大時代大英雄都好寫,因為他們有戲劇性而可歌可泣的故事



但是小人物很難寫


因為小人物有細瑣的、只屬於小人物的生活細節


而又從這些小細節裡,蘊釀出那些大溫暖及大溫柔來


這需要瑣細的描述及冷靜的觀察,尖銳的批判及嘲諷,但又要熱烈的愛著這些細碎的人事,才可能做到的。




因此過去,我喜歡的小說家很少是寫小人物故事的


目前為止,除了蘇童的《蛇為什麼會飛》以外,沒有一部藝術作品寫小人物,會比我看港片(尤其是周星馳)來得有感覺的


當然,很多的文學都是寫小故事,小都會的男歡女愛,小人物的愛恨情仇的,


但是我喜歡的作品是寫的他們很平凡,平凡到不能卻又很真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也許很愚蠢又邪惡,很辛辣,卻又很溫暖的部份




這一點,我過去閱讀的小說作品較少是這條路線,大陸作品還多一點,台灣作家幾乎都沒法子,而國外作品,因自己不偏好這條路線,所以很少看,約莫只記得《酸臭之屋》是這類的,卻仍有一種刻意描摩特殊對象的逼仄性。




直到有人推薦我看保羅.奧斯特
(Paul Auster)




我看了他的兩本作品,一是《神諭之夜》,一是《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


神諭早一點看,也幸好是早點看


因為覺得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又比神諭之夜再好看些




神諭之夜的書背簡介如下:


大病初癒幾個月後,三十四歲的小說家西德尼.厄爾 

走進布魯克林區卡柏高地的文具店,買了一本藍色筆記本。
 

那天是一九八二年九月十八日,自此之後的九天之內,
 

厄爾深受這本空白筆記本的蠱惑,陷入了一個詭異離奇的世界。
 

一連串詭譎的事件幾乎毀了現實生活中的婚姻,他的健康也大受影響。
 

西德尼在筆記本上振筆疾書了幾小時之後
 

他太太為什麼無緣無故的在計程車裡痛哭失聲?文具店張老闆為什麼隔天忽然結束營業?一本一九三八年華沙地區的電話簿和一本主角能預知未來的舊小說,
 

兩者之間有何關聯?憎惡與恨意到什麼地步會引發暴力的火苗?
 

原諒與寬容到什麼程度才是愛情的表徵?
 



其實我覺得這個簡介寫的一點都不好


他用一種賣玄疑小說的方式寫這本書


但其實這本書雖以一種玄疑小說的方式在進行著,可事實上它要說的東西跟最後謎底是什麼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部小說主要的厲害,是在於交織那些看來像隱喻的事物,並自由進出於事實與徵兆之間,其實我們跟主角本人,都搞不清楚那到底是事實或是徵兆,而徵兆也從來不曾在這個故事中真正干擾了事實,因為事實就是隱藏在最底層的真相,只是跟著徵兆一件件的往下戳破,而包裏在故事最後面的,其實就是愛情的信任與寬容,人生的轉折與誠實的問題。




但重點是,在這樣的虛實進出之間,我們看到一個人怎麼樣以主觀去詮釋自己的經驗。回想一下,當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例如像失戀分手親人離去這樣的經驗時,就算後來說出來覺得它再怎麼普通,但當時我們不也覺得它們超現實到一種地步嗎?於是在這本小書裡,那些平凡經驗出現的場合、時點、與主角的思考,如何使那些經驗變得超現實,以致於一步步契合神諭,反而變成了很重要的一種寫作手法。




於是,在鋪陳的過程中,生命的莫名、衝突,以及最後和解的隱隱然溫暖及寬容,都在那虛實之間被悄悄的展現出來了,以一種密而不宣的體會,讀者們跟主角一樣,緩緩由生命的揭密裡經驗了一場由上帝導演的、大千世界裡芸芸眾生無以憑持、卻暗暗相依的溫柔。




這個結論來得多麼隱而不顯,但是卻在看完後自然的浮現,如同那些個神諭一樣,與現實的連結看似那樣飄渺,但卻又隱然的真實著。這樣虛實的微妙拿捏,正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小說技巧。




而《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卻沒有這麼炫麗的技巧,卻以更直接、簡單的方式感動我。


這本書沒有書背簡介,那麼我自己簡單做一個介紹:


一個年老的男人納善,得知他自己即將死亡,於是回到他出生的紐約布魯克林來等待死亡。他過去是一個普通的人,沒有特別好,但也沒有特別壞,會有些心眼,佔些便宜,但跟我們每天撒的無數小謊一樣,都是無傷大雅的小惡。但當納善只是想結束他普通無聊一生的過程裡,卻找回了他失聯的姪子姪女,與女兒重修舊好,認識了一個老gay哈瑞,以及跟他們相關聯的人們,他們的妻、子、朋友、女兒、情人,等等等,再從這些人的人生裡走過去,經歷他們的戀愛、結婚、死亡、失去,最後,他重新發現生命的力量,他自己決定讓自己重新、好好的、去活著。




在裡面,提到一個「生存旅館」(
the hotel existence),定義是這樣的:


一旦你在旅館登記簿上簽下名字,上樓到你的房間,你只要開口,無論你要什麼東西,都會立即給你送來。旅館象徵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它不只是一個地方、一棟房子,而是一個能夠讓你實現願望、允許你生活在美夢中的機會。」(p113 



「生存的法則-
,…….生存高於、大於生活。那是全世界人類生活的總和。即使你一輩子居住在美國紐約水牛城,生平從沒出過遠門,但你跟別人一樣,是這幅巨大拼圖的一部份...」(p114


 

……事實上它沒什麼功能。它只是一個避難所,一個我能夠在心靈中造訪的世界。」p114




與其翻譯為生存旅館,我想翻譯成「存在旅館」。在書裡面,這就是一個人人都想要自然自適活著的地方,也許是避風港,也許也不算是,就是自然的「在」而已,一種適己的、無慮的狀態。



於是這成為了整部書的主題。書裡的每一位都活得極為平凡,姪子湯姆是個小時了了,卻半途而廢而不敢振作的青年;老
GAY哈瑞其實是個老痞子,也是個大投機客,多年前因為自己的愛人而入獄,後來打算隱瞞過去重新再起,卻傻到又再相信他一次;湯姆的妹妹蘿莉是所有美國叛逆少女的典型,一個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著光怪陸離的人生,最後卻把自己困在一樁壓迫式婚姻裡的美女;蘿莉的女兒露西,有著早慧的不可思議,與因不正常的童年而帶來的令人心疼的自我虐待;納善的女兒麗秋,一個幸福卻有點與世界認知失調的女人;再加上湯姆暗戀的美少婦、美少婦的丈夫、老哈瑞的年輕愛人、老哈瑞的太太與女兒、湯姆後來的妻子、還有納善暗自欣賞的餐廳女侍、他後來的女朋友、等等等。




這些各各種族、各種性別與性向的街坊鄰居們,各自在自己的人生上遇到高高低低的險巇,因為自己的某一個錯誤決定而必須在往後人生裡為了它付出沈重的代價、甚至是看似沒有了局的一生處罰,而他們的人生又因為納善而有了悄悄的微妙交集,或是因為納善走過,而顯露出更赤裸裸的人生窘迫。但最後,不論如何,他們似乎都走了過去,不論是好或不好的結論,他們因為只是單純的想要努力活下去,而緩緩的走了過去,甚至,連老哈瑞的死亡,看起來也都像某一部份他的自我應允。




簡潔而單純的筆觸下,每一個布魯克林區的街坊們,顯露出最底層卻最珍貴的人性。不論是多麼光怪陸離的人生及行為,奧斯特只是向我們闡述什麼叫“生存”(
existence),每一個角色,都只是想要存在於世界上的每一個我們。令人感動的,是那些人們為了自我的生存而奮力向上的光芒、那些互相依偎的溫暖,為了錯誤而深沈揹負的重量、單純只是為了活著而卓然迸發的力量。




看完以後你竟不知道該怎麼言說,因為很簡單,很容易、很短;卻又很漫長、很深、很艱難,生命的能量就在閱讀指掌之間的縫隙裡流過,光影瀲瀲,雖然我們依然抓它不住,卻因為奧斯特,我們一窺現代靈魂的孤寂卻溫暖的所有面貌,並確認單單生存便是一件平凡又偉大的工程。




於是在書末,奧斯特迴歸到每個「人」-他讓納善打算從事個人史的書寫,我們也不得不認同奧斯特成功的剥開了每個平凡人的內裡結構,向我們真切揭示現代理論中個體化的真義,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裡的英雄,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自己艱難或精彩的世界。




奧斯特便成了這樣一位特殊的作者,就跟每個開了天眼看凡塵的偉大藝術家一樣,尖銳而不尖苛,甚至溫暖又包容。我記得看過幾個大陸作家亦有這樣子的個性,但是在美國新大陸養出來的作家,竟可以又冷又溫柔、又暖又犀利,對文化及異質多元的包容性,使我深深相信,這是唯有美利堅合眾國這樣地自由廣袤,才養得出的,偉大了不起的心靈。








這可是我第一次真心喜歡美國作家呢!




相片來源:http://www.core.org.cn/OcwWeb/Anthropology/21A-453Anthropology-of-the-Middle-EastSpring2004/StudyMaterials/detail/storefrontphotos.htm





我的書單:



神諭之夜

作者:
保羅.奧斯特

譯者:施清真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6 年 09 月 21 日












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

The Brooklyn Follies 

作者:
保羅.奧斯特

譯者:
李永平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6 年 10 月 05 日






延伸書評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4199



以上書的資料來自博克來網路書店http://www.book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ning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